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事业单位“干什么,考什么”,分科考试更合理

作者:优职招考测评来源:优职招考测评时间:2019-08-20

“事业单位”、“事业编制”是我国独有特色,是过去、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稳定发展的必要体制条件。事实证明,这种体制确实也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符合我国国情。事业单位的定位是国有资产设立,从事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活动的社会服务性组织,接受政府机关领导。但事业单位用人不同于机关(公务员)和企业,它更强调服务性和专业性,更讲究实用。


2010年,刚刚由人事部与劳动部合并而来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专门针对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92号)。《通知》强调“规范和完善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方法。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合理设置考试内容,符合岗位要求。对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招聘,不应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列为笔试内容。考核应侧重于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等。”


这里提到的“干什么,考什么”就是体现了事业单位用人的“专业性”问题。公务员考试侧重考察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技巧等,主要体现了公务员岗位的“管理”能力要求。而事业单位因其“服务性、专业性”的要求,要求任职人员必须要具备特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就必须考察其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如何考试事业单位应聘人员,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认识上或实际操作上的误区,总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l  事业单位考试考个“公基”是不是就行了?


《公共基础知识》是一般事业单位常考的科目,很多地方的事业单位人事主管单位觉得《公基》就是事业单位招考的必考科目。其实,《公基》的要素分布基本类似于《行测》的“常识判断”部分。只是《公基》考察的更细更广。事实上,通过考试《公基》,真正体现了考生的什么水平?其实只能考察到考生的记忆能力、常识能力,完全不能体现其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体现不出这个人工作落实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只考《公基》,非常不妥。


l  分大类考试,能否解决问题?


教师招聘考一门“教育基础知识”;医护人员招聘考一门“卫生基础知识”。这是很多地方主考部门的做法。这种分大类的做法,似乎是一种折中的好办法,即考察了专业知识,又容易操作。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棘手的问题。比如,某地教育局反映“这两年招进来的教师,高中数学老师不会高中数学题,美术老师没有学生画画好”。说起来,这就闹笑话了。


真正解决问题,教师还是要再细分,考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按照学科岗位单独设置考察要素。举个例子,高中数学教师岗位应该考什么?笔者认为笔试应该考察如下要素: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政策法规等)、高中数学(学科知识)、教学教法(教案设计、案例分析);面试应该采取试讲或说课的形式,考察其实际教学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类岗位一定要教什么,就考什么。同样的,医护人员的考试也是这样,西医临床、护士、医技、检验等等必须独立分科考试


l  自主命题合不合适?


上面提到的教育局,准备自主命题,向当地人社部门再三恳求,并自筹经费,包了某酒店一层楼,抽调各校老师组成命题组,封闭命题。一周下来,成本太高不说,安全风险确实很高,安全保密责任只能自担。自主命题解决了专业性、针对性的问题,总体来看,性价比确实太低,组织难度也高,对于一般区县、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并不合适。


l  专业的第三方命题机构


采取匿名委托的形式,选择第三方命题机构,通过明确划分安全责任的方式,既可降低命题成本,又确保安全高效。主考方可提出命题要求,限定命题时限,协同处理安全押运,连主考方都看不到的命题才是安全、可靠、专业的命题